關於實驗室

科技的演進不斷地重塑人類的生活以及人群之間的交互關係,網路與能源科技已成為現代社會的基礎建設,而未來人工智慧、區塊鏈、航太科技到量子電腦等新興科技,又會帶給人們生活什麼樣的新變革?另一方面,自然生態也因為人類的活動而產生不可逆的改變,包含工業發產所產生的氣候變遷及環境污染,身處「人類世」的我們更應該思考科技的發展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本實驗室「用未來的科技討論未來」,對於自然、科技及人類群體之間的關係提出質問。我們研究的目的不在於為問題提供解答,而是透過藝術與設計的實作以及新媒體的實驗將問題形塑地更為清楚,並刺激人們進行思辨或啟發進一步的想像。

團隊

主持人 /  劉辰岫   助理教授

劉辰岫是一位藝術家、科學家及研究學者,大學畢業於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物理系,隨後於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取得物理博士學位。目前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曾獲頒文化部文創之星、台北設計獎、全國美術獎及數位藝術表演獎等肯定。擅長科技藝術跨領域創作,在許多大型專案中擔任總監統籌角色,藝術創作中融合科學科技概念及媒材方法,曾獲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國立台灣大學及台北寒舍艾美酒店收藏,並曾獲得多家電視、數位及平面媒體報導。2017年被數位時代雜誌譽為「無法定義的跨領域藝術新星」。他的創作及研究專注於開發新的敘事方式回應當代議題,並且利用基礎科學模型探討自然、科技與人類之間的複雜關係。劉辰岫也試著透過展演及講座等活動提升大眾對於當代人文、科技及環境的認知,以及萬物是如何透過簡單的原則相互連結著。他並且為跨領域藝術團體人嶼的創辦人。(簡歷點此

郝從恩(碩)

從恩負責研究如何將物理複雜系統利用微粒合成法(Granular synthesis)聲音化,並且建構出實體的動力機械裝置。從恩2021年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系。

謝敬(碩)

謝敬研究如何透過設計方法提升互動藝術裝置的感受性及知識傳遞性。謝敬於2022年從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畢業。

黃慧蓮(碩)

慧蓮透過使用深度學習科技與圖像探討未來美學。她於2022年從東吳大學巨量資料學系畢業。

楊可榆(碩)

可榆研究如何透過創作將量子力學的理論及實驗數據視覺化,促進觀眾產生對話與思辨。可榆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陳筱媛(碩)

筱媛研究如何利用生成式AI工具探索量子美學。筱媛2022年畢業於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

欲查詢過去成員請見校友頁面。

展演

2024

2024.3.19 ~ 3.22 「30th IRCAM Forum」。IRCAM 法國巴黎龐畢度音樂中心。巴黎

2023

2023.12.3 ~ 3.0 「耦擴散」。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市

2023.10.6 ~ 11.9 「C-Lab 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C-Lab。台北

2023.6.10 ~ 7.9 「以「山」為名:藝術與科技交錯下的當代地景」。名山藝術。台北市

2022

2022.5.30 ~ 7.10 「感知自然」。新竹市美術館。新竹市

招募

目前實驗室成立3年,正招募碩博士生。如果你/妳對於實驗性藝術設計有興趣,想學習有系統、脈絡性的創作與研究,以及理論和實作並重的環境,這個實驗室適合你。再者,如果你對論文或作品的方向希望擁有下列三種性質至少其中一種,歡迎來討論:

  • 由自然啟發
  • 跨媒材
  • 批判/推測設計

作品形式不拘,不論是產品設計、裝置藝術、程式開發…等等,對我們來說都只是敘事手段的選擇。若加入實驗室,根據個人專長及實驗室需求,你會參與實驗室其中一個專題,並從中延伸出論文。若你本身已有明確的論文方向且與本實驗室無關,可能不適合加入本實驗室。

 

會以下技能尤佳(不必全部):

  • 寫程式(python, Javascript, C++, Max/MSP, Arduino.. )
  • 3D建模(Rhino, Grasshopper, Blender.. )
  • 接觸過 Machine Learning
  • VR/AR(Unity3D)

聯絡資訊

Email: ivanliu [a] nycu.edu.tw for more information.